《别董大》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创作的一首赠别诗,下面是其第二首的完整文本及详细解析:
**《别董大二首·其二》**
原文:
```
六翮飘飖私自怜,一离京洛十余年。
丈夫贫贱应未足,今日相逢无酒钱。
```
**解析**:
1. **意象**:
- “六翮飘飖”:以飞鸟之翼比喻人生之路,飘摇不定,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身世飘零的感慨。
- “京洛”:指代京城洛阳,象征着繁华与权力,诗人离开此地已十余年,暗示其仕途不顺。
2. **情感**:
- “私自怜”: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境遇的同情与哀怜。
- “丈夫贫贱应未足”:诗人以大丈夫自居,却仍贫贱未足,透露出一种不甘与无奈。
- “今日相逢无酒钱”:在重逢的喜悦中,却因贫贱而无法置酒相庆,更添一层悲凉。
3. **表现手法**:
- 诗人以开朗的胸襟和豪迈的语调,将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,鼓舞人心。
- 通过对比(京洛的繁华与自身的贫贱)和象征(六翮飘飖),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。
**文化内涵**:
1. **历史背景**:
- 此诗大约创作于公元754年,当时唐朝正值盛世,但边疆仍有纷争与动荡。
- 高适作为一名怀有建功立业理想的士人,游历燕赵之地,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与不安。
2. **作者生平**:
- 高适(700-765),渤海蓨(今河北衡水市景县)人,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。
- 他一生仕途坎坷,但胸怀壮志,常以诗歌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和忧国忧民之情。
3. **与当时社会文化的关系**:
- 盛唐时期,边塞诗盛行,反映了当时文人士子对边疆的向往和对国家安全的关注。
- 高适的《别董大》不仅是一首赠别诗,更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边塞诗,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中对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崇尚。
这首诗意境雄浑豪放,情感真挚深沉,充分展示了高适的诗才与个性。在品读此诗时,我们仿佛能感受到诗人那慷慨悲歌、出自肺腑的真挚情谊和坚强信念。那么,你对这首诗有什么独特的见解或感受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