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引”字在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中,其意义与用法均有所变迁,以下分别阐述其古义与今义。
**古义**:
- **牵引、拉**:此义为“引”之本义,常见于古代文献中,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中的“沛公引兵西击章邯军于陈留”,即指沛公(刘邦)率领军队向西攻打驻扎在陈留的章邯军队。
- **引导、带领**:由牵引、拉之动作引申而来,表示带领他人前往某处,如《礼记·射义》中的“故天子之大射,谓之射侯;射侯者,射为诸侯也。射中则得为诸侯,射不中则不得为诸侯”,其中的“引”即指引导、带领之意。
- **引用、援引**:在论述或写作中,引用前人的言论或事迹作为论据或例证,如《论语·学而》中的“子曰:‘君子食无求饱,居无求安,敏于事而慎于言,就有道而正焉,可谓好学也已。’”(此例中虽未直接出现“引”字,但表达了引用的概念)
**今义**:
- **引导、带领**:此义在现代汉语中仍保留,但多用于抽象意义的引导,如“引导舆论”、“引导消费”等。
- **引起、使发生**:表示某种行为或情况导致另一种行为或情况的发生,如“他的话引起了大家的思考”。
- **引用**:在学术或写作中,仍然表示直接或间接地使用他人的言论或著作作为依据或例证,但现代汉语中“引用”一词已更为明确和常用。
综上所述,“引”字在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与用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,需根据具体语境加以理解和运用。